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郑超人毕业于某著名工科大学,按正常轨道来,他现在有可能是搜狐某中层部门的一个总监但他偏离了轨道,实际是“中国麦田计划”的负责人“麦田计划”致力于让山村儿童能接受平等的教育,让他们有多一点从大山走出来的机会、进而改善命运。他是中国年轻一代的行动家,深入中西部各省的大山里走访调查,同时也具有活跃的理论头脑,目前他在广州还与中山大学公民教育课的师生合作做一些教育方面的公益论坛沙龙。你和他聊天,见不到有任何混沌感,在各种处境中都在思考,行动与思考对他来说,不是朝九晚五,不是体验生活,不是豆瓣艺术。人生步伐的不停进展与生命力的不息不止,对很多来说是心灵时尚,但对他,不过是生活与工作本身。

 

几次和他聊完后,我想,中国再多一些这样的青年,不愁未来没有阳光。

 

下面是我和他讨论过的一些公益教育方面的困惑与问题的一个整理。

 

 

 

 

1、做公益的人,那些社会不公正与贫困的画面深深映入他们的头脑,而他们的力量却没有理想中的那样大,偶尔会陷入到某种悲观情绪,公益行动有用吗?

 

如果大自然注定了羊总是被狼吃,市场经济注定了大鱼吃小鱼的贫富分化,这意味着任何抗拒此种残酷冷峻的社会逻辑终会是徒劳一场空。最后,慈善家公益者、政治家、知识分子媒体人是否只能留下一声苦涩的叹息:好歹,我努力过。

 

对公益行动者,这种局部个人的悲观怀疑是会有的,因为局部的失利总是难免。但更大范围的事实表明,这种怀疑是完全不必要的。有个研究,如果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全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程度将会接近一个固定值,基尼系数约为是0.5,这是一个高度贫富不均现实在数据上的反应。但政府及其他的人为干预(如公益)可以把这个数字降低近一半,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这点。要是这个世界没有公益行动,一定是另一番景象。

 

2、平等与效率(效果)

公益组织筹到的款项是有限的,总会面临是优先帮聪明的孩子、聪明的、还是一视同仁?

 

(1)如果优先救助聪明的、成绩好的孩子,这样容易出效果,但却拉大了聪明的、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孩子距离,这意味着公益加剧了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且这类公益行动有某种精英倾向。但一般认为公益行动的基本理念是关心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平等。这里有个矛盾。

(2)如果公益对所有救助对象所有人一视同仁,必定有些钱用到那些几乎没有效果的地方,这像是一种浪费。

 

我们最后想,其实先救能救助的、优秀的与一视同仁,这两种原则其实可以兼容的。对社会而言,公平平等重要,效果效率也重要,尽管他们时常会发生冲突,混合的原则在理论上有优势,在现实中更具合理性。

 

3、公平与努力: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努力能改变命运吗?尤其身处资源匮乏的农村,努力能改变多少呢?

 

1)努力决定社会地位

在现代社会,世袭等级制度瓦解,因出身身份直接带来的好处已经越来越不被人们尊敬,因自己打拼创富的富一代,比无所事事的富二代享有高得多的社会尊敬。人们有一种直觉:觉得努力应当决定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凭本事,这是美国梦的主要含义。

 

(2)但努力时常无效

社会学的统计告诉我们,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努力时常是无效的,中国尤其在90年代以后更是如此。以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90代后期,逐渐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所谓拼爹的时代,流行语的转变后面是社会底层往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了。

 

(3)心理直觉上的抱怨:凭什么?这不公平!

一个农村学生努力又努力,上个专科或普通本科,去私企拼死拼活月23千,很难改变命运。一个公务员或国企职工的学生,轻松上重点大学出国留学,出来继续公务员、进国企,日子过得安稳有保障。

这凭什么?在社会仇富仇官的情绪中,是否有一部分的情绪是某种合理的义愤。

 

(4)努力得有条件:底层人缺乏努力的条件

出身官二代、富二代,努力学习进好大学、努力考试出国、努力工作、努力泡妞,跻身上层。

a,看起来这一切都是努力挣来的,但真实这样吗?大量农村学生很少能进重点大学,他们不过是缺少努力的条件而已,没有电脑、没有好中学、没有家教、没有奥数、没有音体美......

 

b,努力在很大程度也是好条件培育的产物,父母身在城市有文化有见识,自然会更注重培育孩子的努力与自律、刻苦、雄心意识。而没有文化的父母呢,随随便便拉扯大就行了,结果孩子没雄心、没毅力、懒懒散散。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农业时代,也许有些道理,但在一个拼教育与背景的现代社会,这一道理可能已经失效了。

 

 

4、缺乏公平与平等的后果:贫困

中国已经不是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天的因素,即普遍物资匮乏导致贫困。目前中国经济物资总量已经相当很大,贫困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政策的缘故,是人的因素。

 

1)贫困的种类:

a,绝对的贫困,农村山村。

b,相对的贫困,月薪23千,勉强有吃有喝有住,一对比上层富裕者,活在大城市中还不如农村幸福。

 

(2)贫困的后果

a, 贫困的个人后果:损害自信自尊、健康问题、寿命短、孤寂等心理问题.....

自信与自尊,很多情况,不是个个人性格与心理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农村学生即使上了大学,他们的自信自尊与城市学生会低一些。

 

b, 贫困的后果:社会泄愤与恐怖、社会不稳定分裂、仇富、阶层隔绝......

 

恐怖袭击牵扯进了民族分裂与宗教问题,显得复杂难解。但去掉这层,其实它在根子上,也许就是社会泄愤加群体性事件。恐怖份子,在个人心理与动机上,是被圣战之类的信念给洗脑了,而报复社会的人无疑有个人情绪心理问题,但他们的共同背景,不过是把种种因贫困与不公正而扭曲了的个人作为原材料丢进社会利益冲突的下水道里、榨炼出来的有毒副产品。有好的出路,年纪轻轻,谁会去干那些啊。这是去新疆调研人员在大量听到汉、维族人的共同感概。(我在财新网博客的一段文字)

 

5、公益是减少贫困的一个因素

这自不用说了。

 

 

6、公益致力于机会平等(以教育为主题)

考试高考:社会阶层上升的重要渠道

 

以前政治上出问题,没有资格参与考试。邓小平恢复高考后,所有人都可以参加,以前还是全国统一一张卷子。

a,机会平等的第一个层次形式的机会平等。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加高考被录取,在分数面前我们一律平等。

b,机会平等的第二个层次:实质的机会平等。要看到考卷后面的实打实的决定性因素。

农村的教育资源条件比城市弱太多了。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输在起跑线上了,农村考生占6成,能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重点大学,才1成。

公益把资源往农村转移,尽量缩小城市与农村在资源、条件上的不平等。

 

注释:

a 取消高考不现实,取消高考就像禁止开宝马一样。重要的是高考后面的。

b,多渠道上升是个好的想法,学习不行,街舞跳得好、力气大,要是去跳舞或工地,也能有高收入,也很好。但现代社会是个技术知识社会,教育是个大部分重要工作的通行证。

 

 

7、机会平等、努力与运气

 

a,运气与努力:底层人缺少努力的条件(各种资源)=厄运(坏运气)

缺乏努力的条件,其实是个命运(luck运气)问题:生错了地方生错了家庭,唉,命不好,很多人这样抱怨。

b 机会平等与运气:底层人缺少努力的条件(各种资源)=缺少了实质的机会平等

 

公益行动在于转移一部分资源给底层人,使他们具备一些努力的条件,如果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时常会显得杯水车薪。

 

总结1:公益行动=推进实质的机会平等=减弱坏运气=给底层民众一个努力的条件(致力于让每个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8、平等与福利幸福

一个1亿的富人,财产增加到3亿,其实是个数字概念,他的幸福福利增加不了多少。一个人月薪3千,增加到1万,可以说是个人生活的成功,他可以买房买车,培养孩子,大大提高生活幸福感。

 

一个农民能进入城市中产阶级,其实是人生的飞跃,福利幸福的增长。

 

假如国家高考招生名额100万,公益教育让农民的孩子挤掉了上层民众的1万个名额,1万个农民子弟可以进入城市,月收入增加,推进了这些人的社会福利与幸福。那1个被挤掉的上层民众的孩子,由于有家庭各种资源,他们照样能过得不错。这个社会的幸福总量增加了。

 

公益教育行动回到了它的本质:推进社会福利幸福利益的增长。

 

9、但总有人输

 

公益致力于让每个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只要是比赛,总会有人输,社会总会形成等级结构。公益还有意义吗?这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大自然法则的挑战。

 

回应:

a 没错,总有人输,这并不重要。这是事实,从一个宏观的社会视野看,总有人输这一事实没那么重要。因为社会需要比赛与冠军来带动社会的发展。

 

B 但谁输,怎么输,则重要。公益教育致力于让那些拥有很少人能有赢得比赛的条件。

那些天生比较优越的选手,也许由于公益教育而输了,但他们还有很多优越的东西,损失很小。但那些拥有很少的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输了,则输了全部。

 

C 总有人输,但公益者增加了社会的幸福福利总量,公益行动者不必自我怀疑。

 

总结2:公益通过致力于机会平等来增加社会公众的总福利量。(平等好像只是手段,福利才是目的)

 

当然也可能是这样

总结3:公益者即使没有增加社会福利总量,他们的行动让大批最差的尽量不那么差,让好的一些人只损失了一毫米,这本来就是一种价值。

 

10、我眼中的公益者

(1)见到不平等不公平之苦,投身做公益,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版本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公益行动者有点像是是现代社会的侠士。

 

(2)忧天下之忧,是中国传统时代的知识分子传统,公益者在这个意义上,是行动中的知识分子。

 

(3) 理解与感恩,多半是教育的产物,公益人有时候做了艰苦工作,有时候却得不到受益对象的理解,甚至少数时候一点谢意都没有,极少数受益者会以为因公益人艰苦努力得来的益处是理所当然、乃至形成依赖。这时候公益行动者,若能想到:人的那些贪婪、冷漠、自私的弱点其实也是贫困与未受教育的恶果,而这正是公益要斗争的对象,也许这些问题太严重了,以至积重难返,这时候自然会更宽和些。

 

 

 

 

 

 

 

 

 

 

 

 

 

 

 

 

话题:



0

推荐

熊易

熊易

1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读过书,撰过稿,开过店,泡过妞;目前专业于伦理与政治理论研究。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4年 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