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晚看到李银河回应对她同性恋情的传闻,透露出她的变性恋人,出乎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这肯定是个既有料又有趣的话题,想转到朋友圈,又一想D一直心醉于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神话,这必将碎她的心,多说都是泪,算了。

几个小时后,这在朋友圈开始刷屏,D吃惊不小。今早一开电脑,百度新闻头条。这本来是一私人事件,顶多是午餐时嚼舌根的料儿,但公众化后,其中世情人心的曲直还值得一想,正好,也可以拉一拉她皱巴巴、受着惊的神经。

 

D以前和我说,读着王小波与李银河的诗信,很是激动,尤其是看到李银河多年后背靠着王小波的石头墓墙时悲恸的那一幕,会让她无比心酸动容。

她觉得,爱情就该是那个样子。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就随口回应一句:也许是王小波这样的男人太优质了,卓越到一个能爱上王小波又被他爱过的女人大概再很难接受其他男人。李银河在文中说,“如果王小波还活着,就不会有后面的事”

之前,对于D,李银河可是女神级别的,所以现在很难接受李银河坦露出来的感情,我不确定对D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害。我又问了一个十分忠厚的朋友,她说可以接受,觉得李银河挺可爱的,但同时也指出,这些年,李银河在贩卖王小波。为宽慰D思政工作,让我心里弱弱的,原因也许就在于这一点。

 

王小波去世这些年,李银河小波小波地叨念了无数回。鉴于王是一代人心中的精神leader——无论承认不承认,这是事实,因而李的公开叨念都是公众事件。

新恋情曝出来后,让D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通过李银河这些年公开的对王小波的深情回忆及出版两人恋爱的诗信,她觉得,一个人既然爱那样的男人爱到了那种地步,是如何在他死后几个月,就快速接受了同性新欢的?

我只好解释说:你可能因为王的缘故把李想得太高,因而预期就自然高了,而其实她可能没想象的那么高。而谁规定了两个高度并不一致的人,不可以相爱呢?况且,心性的高度,即使对于读书人来说,也不是生活的一切。但这是对死后快速结实新欢、同时又对外界倾诉着一生一世的正确解释吗?

 

李银河这些年的性学普及工作做得很赞,但她写的很多生活随笔,让人读不下去,沉闷僵化,陈迂无趣。如果写作是一个人心灵的自然流露,那李银河确实比让读者觉得永远不缺活脱灵性的王小波差得很远,但这没什么过错。

李还是坦诚真实的,她能公开她后来的感情故事,就表明了这一点。我并未觉得李是有意在贩卖王,她的真实坦荡,对此就是可信的保证。

D说,读王小波,觉得他是个很好玩的人,同时也觉得王的心气高度也让她生畏。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而我们作为与王素不相识的喜欢他的读者,觉得他这样的一种高度,在他死后,需要一种适度而敬畏的沉默才更能匹配得上。不幸的是,李银河作为王小波最亲的人,这些年一直拉扯着他的亡灵,磨磨叨叨到了让人有点生厌的地步,而王小波却从没有给世人带来一点的厌恶,至少在他的广大读者群里。

总之,试图在延续王小波上,李银河弄砸了。

不过,我觉得事情还好,也能理解接受,毕竟,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总有他看不到的边边角角。

 

“不,关键在于一段爱情神话就此破灭了”,D还是不太接受我提出的辩护。

一些人会问,最好的爱情,值得一生相守吗?我觉得这种问法就是不对的。本来,在恋爱中,一个人带给另一个人的深入形象,那些形象让她或他恋恋不忘,以至于其他人的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再进入他的心灵。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在感情世界里,依靠着绵绵断断地残拾、惦念这个人生前的形象过完余生,这是一种至死不渝的隽永,?却也是一种很深的悲哀,但这正是此类爱情神话让我们动心的一种魔力,我们还记得《廊桥遗梦》、《情人》的结尾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爱情当中,这是活着的人可寄望的一个维度,在我看来,这可能还是最为动人的一个维度。但同时,我们还有很多可能的维度,现实的、生物的、人性的或太人性的

很多层面的可能性都对我们敞开,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寄望的持久之物就会变得boring 或 funny,这只意味着我们了解到了生活的多种面孔且能不时跳出自身给他人的选择以宽和的态度,因为也许有一天,在别人说你boring时,你也会需要这样一种态度。

 

话题:



0

推荐

熊易

熊易

13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读过书,撰过稿,开过店,泡过妞;目前专业于伦理与政治理论研究。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4年 13篇